3D打印PLA超疏水多孔材料表面蒸发实验分析
一、液滴蒸发模式特性
在亲水表面,液滴蒸发时接触角和接触半径同步减小,呈现典型的MIX模式变化特征;而在疏水及超疏水表面,液滴蒸发过程则经历CCA(恒接触角)→ CCR(恒接触半径)→ MIX三种模式的动态转变。疏水/超疏水表面蒸发过程中,液滴会吸收凝聚能量至临界点后发生跳动现象,随后迅速蒸发殆尽。跳动前后,液滴依次经历不同润湿模型转变,最终趋近或达到Cassie状态(固-液接触面封存空气)。实验验证了液滴体积的2/3次方与蒸发时间符合2/3次幂定律,证实了蒸发过程的规律性。
二、蒸发速率影响因素
- 亲水表面:液滴铺展面积大,水蒸气扩散效率高,蒸发速率大;但蒸发制冷效应导致蒸发速率波动显著。
- 疏水/超疏水表面:液滴铺展面积小,固-液/气-液接触面积小,蒸发过程中周围水蒸气密度逐渐升高;滚动特性促使形成稳定的Cassie状态,空气导热性差导致蒸发速率较小,且蒸发制冷对速率的影响弱于亲水表面,整体蒸发速率显著低于亲水表面。

三、材料制备与性能优化
通过3D打印改性光固化树脂制备多孔材料,经润湿性调控发现:当HN-SiO?质量分数1.5%、修饰时间45min时,样品F性能最优(接触角CA=166.1°,滚动角SA=5.62°)。基于此制备的油水分离器对正己烷、甲苯、石油醚、三氯甲烷、大豆油的分离效率均>95%,多次循环后仍保持>88%的分离效率。
四、自清洁与防结冰性能
- 自清洁性能:表面碳粉易附着于孔隙内,导致不同黏附性超疏水表面的自清洁功能差异不显著。
- 防结冰性能:超疏水表面水滴比亲水表面更易结冰,主因是亲水表面与水滴/孔隙接触面积大,孔隙内空气的隔热作用减弱了热传导效率。
五、研究不足与展望
- 现有局限:3D打印多孔样品孔径偏大,油水分离时对混合物的承载能力有限;虽具应用价值,但需拓展至微纳孔隙以扩大应用范围。
- 未来方向:从能量角度深入分析液滴蒸发波动现象,探究蒸发过程中能量变化规律及跃迁机制,以全面揭示多孔超疏水表面的液滴蒸发特性。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:3D打印样品性能提升的全流程解析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下一篇:3D打印赋能超疏水低成本制备与多性能验证一体化